观点作者:Joshua Chu,香港Web3协会联合主席
年轻时,我们常因缺乏经验而被低估,但长辈们总提醒: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。
比特币亦是如此。作为一项新兴技术,它早期充满不确定性,却也承载着无限潜力。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学习、适应并推动其成长。
然而步入“中年”,比特币似乎正经历一场身份危机。早期的成功与日益增长的认可——尤其是机构采纳和主流关注——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伴随每一步的庆祝,是越来越高的期望、不断加剧的紧迫感,甚至失控的风险。
曾经广阔的机遇视野正在收窄,每一步前行都显得更加关键,也更加受限。
2025年比特币的快速上涨正遭遇阻力。其青春期的爆发性增长正逐渐消退。例如,CleanCore Solutions在宣布转型为狗狗币财库公司后股价暴跌60%,显示出市场对加密货币投机行为日益谨慎的态度。
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比特币在波动加剧的市场中维持势头的困难,而《福布斯》封面报道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其面临的挑战。关于比特币的持久性、真实价值与根本目的的质疑,正亟待回应。
正如完善的遗产规划需提前立遗嘱,比特币也需正视其未来路径。
比特币的生命周期:它还能持续多久?
每一项技术都有其生命周期,比特币也不例外。尽管存在牛市与熊市,但其增长周期正明显缩短:
- 2013年周期:310倍增长
- 2017年周期:143倍增长
- 2021年周期:11倍增长
- 2025年周期:仅约2.1倍增长
每一轮新周期的增长规模约为前一轮的四分之一,呈现几何级衰减的趋势。
根据Nassim Nicholas Taleb在《比特币、货币和脆弱性》中提出的“泡沫模型”理论,非生息资产的价格增长无法永久持续。当一项资产完全依赖“信仰”支撑时,市场现实终将令其回归理性。最终,增长乘数可能跌破1,进入收缩模式。
我们必须发问:比特币是否正走向悬崖?其青春期的爆发是否正让位于技术的自然疲劳?又或者,它还将迎来第二春?
加密货币:“信仰型”资产的现实挑战
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oe Lubin曾强调,以太坊的价值建立在“对区块链的信仰”之上。他在2017年接受Ronny Chieng采访时表示,一旦人们相信某种加密货币,这种信念就足以“滚雪球式地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载体”。
他进一步类比,这种机制“很像美元”。然而,这一观点忽略了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根本差异:法币由货币政策、税收、财政工具甚至政府信用作为支撑,而信仰型资产缺乏所有这些结构性保障。
尽管比特币早期被宣传为抗通胀工具和政府控制的避风港,但现实不断演变,其价值支撑仍需更多实质基础。
从比特币投资到区块链基础设施:战略转变正在进行
真正历久弥新的往往不是产品,而是其底层基础设施。MySpace和Netscape已成历史,但互联网依然蓬勃发展。
比特币最初作为革命性金融产品登上舞台,吸引数百万人追求金融自由。然而如同所有技术,它面临天然极限。甚至其底层技术——区块链,仍建立在密码学基础之上,并非无懈可击。
相比之下,区块链基础设施才真正决定网络能否持续、可靠、大规模运行。这包括节点、协议、数据存储及整个生态系统支持。
比特币如今站在十字路口。ETF与机构投资如同它步入“中年管理阶段”,而波动性减弱则暗示成熟——甚至收缩——的到来。
越来越多的早期投资者正将资金转向如以太坊等新代币,或回归基础设施领域以布局长远。这两种趋势都对比特币的未来提出重要信号。
这一转变揭示了一个本质:无论技术多么颠覆,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终有限度,而基础设施往往活得更久。
对投资者、建设者与政策制定者而言,就像我们面对年龄增长需保持清醒,对比特币及整个行业也需建立生命周期视角。这不仅是应对“中年阶段”的关键,更是迈向下一轮生态演进的路线图。
在考虑推出20年锁定的比特币财库计划前,不妨自问:你家里还有41年前的电子设备吗?甚至,你41年前出生了吗?比特币从2009年创世区块起算,到这些代币解锁时,已步入不惑之年。正视其生命阶段,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变迁的世界做出明智决策。
观点作者:Joshua Chu,香港Web3协会联合主席。
声明: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,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风险 自担!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aintt.cn/416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