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探讨了区块链互操作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。随着替代性第1层协议、第2层协议和应用链的兴起,互操作性正变得愈发关键。然而,桥链上流动的大量资金也使其成为黑客的重点攻击目标。2022年的数据显示,多重签名和智能合约漏洞导致的损失高达2.5亿美元,其中69%的安全事件都与桥链相关。
深入分析这些安全事件,我们发现核心问题在于桥接验证环节的缺陷。目前多数桥接系统依赖人工操作的多重签名机制进行交易验证:比如Ronin桥链的9个多重签名中有5个被攻破,Harmony Bridge的2/5多重签名疑似因社会工程攻击而失守,甚至多链桥接系统实际上仅由一人掌控私钥。这些案例表明,当前基于人为信任的验证机制存在明显安全漏洞。
面对这些挑战,业界开始探索更可靠的解决方案——通过代码和数学算法实现信任最小化的验证方法。其中,共识证明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。该技术通过证明者验证源链的区块链共识,并借助零知识证明来确认交易有效性,从而在释放资金前确保安全性。
区块链共识验证的本质
区块链本质上是由互不信任的节点共同维护的分布式账本。由于网络中存在大量验证节点,这些节点必须就最新区块达成一致,即形成”共识”。理解这个概念对桥接技术至关重要,因为只有准确验证源链的最新状态,才能在目标链上安全执行相应操作。
来源:Adapted from Ethereum EVM illustrated
在桥接场景中,协议需要确认源链上的”存款”交易是否有效。这需要完成两个关键验证:首先是确认区块链共识,即验证所查询的区块确实是源链世界状态的有效组成部分;其次是检查特定交易,通过Merkle包含证明确认”存款”交易确实包含在区块中。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,目标链才能向用户释放资产。
验证源链共识以启用桥接
共识验证面临的技术挑战
不同区块链采用不同的共识机制,这意味着验证工作需要针对每个源链进行专门设计。以以太坊为例,其拥有超过70万个验证者,要实现最终性,一个区块需要获得约45万个验证者的投票。直接验证如此大量的签名显然不切实际。
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采用”轻客户端协议”,该协议通过随机选择的512个验证者组成的同步委员会来证明最新区块的有效性。虽然这大大减少了需要验证的签名数量,但在智能合约中直接验证512个BLS聚合签名仍然成本高昂。
通过同步委员会验证以太坊上的源链共识
共识证明的创新解决方案
零知识证明技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口。通过将昂贵的计算转移到链下进行,并在链上验证结果,可以显著降低验证成本。具体来说,证明者先在链外验证签名并生成简洁的零知识证明,然后由目标链上的智能合约验证该证明,确认区块有效性后再通过Merkle证明验证具体交易。
使用zk证明进行验证使我们离信任最小化的桥接更近一步
虽然同步委员会方案已取得进展,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。为此,Polyhedra Network等团队正在挑战更复杂的目标——验证以太坊完整的45万个签名。他们最近已成功验证了2.1万个验证者签名,并持续向最终目标迈进。
依靠同步委员会验证共识的局限性
技术风险与行业动态
尽管零知识技术前景广阔,我们仍需正视其潜在风险。这项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部分实现未经充分审计,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漏洞。此外,证明生成和验证的成本效益也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验证。
目前,多个团队正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:Polyhedra Network开发的zkBridge已支持20多个主流协议;Succinct Labs专注于基于zk的轻客户端开发;Electron Labs致力于连接以太坊和Cosmos生态;Polymer Labs通过Polymer Hub扩展IBC连接性;Lagrange Labs则采用由Eigenlayer保障的州委员会机制。
共识证明的团队工作
展望未来
互操作性始终是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核心课题。从初期依赖多重签名的人工验证,到现在基于密码学的信任最小化方案,桥接技术正在经历重要演进。共识证明不仅能够验证最新区块链状态,未来还可能扩展到历史共识验证,为跨链应用开启更多可能性。在后续内容中,我们将继续探讨存储证明及其带来的创新用例。
声明: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,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风险 自担!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aintt.cn/100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