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迪拜世界政府峰会(WGS)上,黄仁勋提出的”主权AI”概念引发了广泛讨论。对于加密社区而言,或许只有通过Web3与AI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符合社区利益的主权AI。正如Vitalik在《加密+AI应用的承诺与挑战》一文中所阐述的,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够有效平衡AI的中心化趋势,而加密技术带来的透明度又能弥补AI系统的不透明缺陷。这种优势互补的关系,正在Web3与AI融合的各个领域得到充分体现。
当前大多数Web3+AI项目主要致力于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造AI基础设施,只有少数项目专注于运用AI解决Web3应用中的具体问题。从整体产业格局来看,AI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、模型训练、推理应用等关键环节,而Web3技术在这些环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四个重要层面。

在算力层面,AI大模型训练所需的计算资源正以远超摩尔定律的速度增长,导致GPU等硬件价格飞涨。面对这一挑战,Web3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:通过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,将大量闲置的中低端算力资源整合利用,既降低了算力成本,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。像Arkash、Io.net这样的去中心化算力平台,以及专注于AI训练的Gensyn、Flock.io等项目,都在探索这一方向。

数据作为AI发展的核心要素,其获取和利用方式也因Web3而发生变革。传统模式下,用户数据往往被科技巨头垄断,而通过区块链技术,Ocean Protocol等数据交易平台让数据价值真正回归用户。从数据收集、标注到存储的整个流程,都因分布式网络和代币激励机制而变得更加透明高效。
在平台建设方面,Web3+AI项目正在打造类似Hugging Face的聚合平台,通过整合算力、数据、模型等资源,为开发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。例如Giza平台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解决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箱问题,而Nuroblocks等layer1/layer2解决方案则致力于降低Web3+AI应用的开发门槛。
应用层面的创新尤为引人注目。Vitalik提出的两个方向颇具启发:一是让AI作为Web3生态的积极参与者,在游戏、DEX、预测市场等领域发挥作用;二是构建去中心化的私人AI,通过社区治理消除用户对AI系统的信任危机。虽然目前尚未出现现象级的应用项目,但这些探索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总体来看,Web3与AI的融合仍处于早期阶段,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这种结合不仅有望打破科技巨头对AI技术的垄断,更能通过社区共治的方式,让AI发展更加透明、可信。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,人类或许能在参与AI治理的过程中,找到与智能技术和谐共处的新模式。
声明: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,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风险 自担!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aintt.cn/139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