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协议及其生态系统一直在积极探索提升网络价值的有效途径,而最大可提取价值(MEV)问题正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。MEV本质上反映了区块生产者通过操纵交易排序所能获取的超额收益。本文将系统梳理现有MEV缓解方案,深入分析其对各类应用和底层协议的影响,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。
文章首先创新性地构建了协议外MEV缓解技术的二维分析框架,通过具体案例详细阐释不同技术路径的特点。随后探讨了以太坊协议本身在MEV治理中的局限性,包括其无法作为基础设施来预防或补偿MEV的根本原因。在此基础上,文章分析了当前协议层措施在降低MEV负面外部性方面的实际效果,最终得出重要结论:无论是协议内还是协议外的单一解决方案,都难以全面应对MEV带来的复杂挑战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文章后半部分提出了一个颇具洞见的观点:协议外缓解措施无法有效解决协议内的MEV问题。这一观点源自作者与Davide Crapis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,为MEV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。
协议外MEV治理策略的探索
MEV对普通用户而言如同隐形税收,显著提高了区块链交互成本。在不改变以太坊底层协议的前提下,各类协议外技术正致力于降低MEV对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的不利影响。以自动化做市商(AMM)为例,其运作机制为理解MEV提取提供了典型场景:流动性提供者(LP)注入多种代币形成资金池,AMM根据预设算法确定交易价格。然而,链上价格更新存在时间延迟,与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形成套利空间,使区块生产者能够通过精心安排交易顺序获取MEV收益。
这种特殊的MEV形式被学术界称为”相较于再平衡的损失(LVR)“,直接增加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运营成本。当LVR持续攀升时,流动性供给减少将导致交易滑点扩大,最终转嫁为普通用户更高的交易成本。因此,优化AMM设计以降低LVR影响,已成为DeFi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。
当前MEV缓解方案主要围绕两个关键维度展开:从实施主体看,可分为应用自主优化与共享基础设施两类;从技术路径看,则分为预防性措施与补偿性机制。需要说明的是,补偿性MEV在严格定义上已超出传统MEV范畴,因其价值并未从系统中实际提取。但这种概念延伸有助于全面理解MEV治理的多元方案。
图1展示了协议外MEV缓解技术的分类框架及代表性案例。在应用层预防领域,Andrea Canidio和Robin Fritsch提出的功能最大化AMM颇具创新性。该设计通过批量处理交易并执行统一清算价格,有效消除了LVR和夹心交易等MEV形式。这种机制与传统金融中的高频批量拍卖有异曲同工之妙,展现了传统金融与DeFi的融合潜力。
在应用层补偿方面,MEV捕获型AMM(McAMM)通过拍卖套利权并将收益返还流动性提供者,理论上同样可以实现LVR的消除。而Flashbots开发的MEV-Share平台则代表了基础设施层补偿方案的典型实践,允许用户通过隐私交易参与MEV收益分配。
基础设施层预防技术的代表是”逐利环境中的受保护订单流“(PROF),其依托可信执行环境(TEE)的技术特性,确保交易按”先到先得”原则严格执行,从源头杜绝特定MEV行为。TEE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保障了系统承诺的可信度,为MEV预防提供了硬件级解决方案。
这些技术方案各具特色又互有优劣:应用特定方案需要大量定制化研发,基础设施方案则面临硬件成本和商业推广挑战,而补偿机制的效果高度依赖拍卖设计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分类并非绝对,随着技术演进正呈现融合趋势。整体而言,业界对降低MEV占比保持乐观,预计其占以太坊总价值的比例将持续下降。
协议层MEV治理的固有局限
面对协议外方案的局限性,人们自然期待以太坊协议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。但深入分析表明,协议层在MEV治理方面存在两大根本约束:首先,生态难以就”公平”排序规则达成共识。不同应用对排序规则的需求各异,”先到先得”可能利好某些应用却抑制其他创新。更关键的是,全局传递性排序面临技术障碍——节点间交易到达时间的差异会导致排序循环,最终可能被迫采用随机规则,违背设计初衷。
图2展示了”先到先得”规则可能引发的Condorcet循环问题。此外,速度优势可能引发”延迟竞赛”,导致资源向地理集中区域倾斜,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理念背道而驰。其次,共识层对执行层活动缺乏认知,使协议难以精准识别和补偿MEV。更重要的是,以太坊必须保持可信中立,不能偏袒特定应用或治理方案。
Dan Robinson和Dave White提出的MEV税收方案展现了协议内补偿的可能路径,该机制允许应用设置参数捕获部分优先费。但这类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,如优先费是否能准确反映MEV价值等。加密交易池是另一研究方向,Shutter Network已在Gnosis链实现该技术,但主网部署还受限于信任假设和技术成熟度。
协议层的核心使命与创新实践
虽然协议难以直接减少用户面临的MEV负担,但以太坊通过精巧的机制设计,着力化解MEV对系统可信中立性的威胁。MEV不仅降低用户效用,更会扭曲参与者行为——规模效应助推中心化,复杂回报动摇共识稳定。相关研究表明,这些负面外部性必须通过协议创新予以遏制。
以太坊正在通过角色分离构建防御体系:将共识验证、执行提议和区块构建三大功能解耦,避免激励扭曲。Vitalik在《Endgame》中阐释:只要验证保持去中心化,适度的排序集中化可与抗审查性共存。提议者-构建者分离(PBS)通过MEV-Boost实现角色专业化,使简单节点也能平等获取MEV收益。正在研究的证明者-提议者分离(APS)则致力于防止速度竞赛导致的地理中心化。
这些机制通过”单向阀门”平衡效率与去中心化。例如包含清单(inclusion lists)设计,使验证者能约束构建者行为而不受其反制。这种精妙的制衡机制展现了协议设计的艺术。
图3展示了通过APS和PBS实现的角色分工体系,配合包含清单等机制形成的治理架构。
综合治理:协议内外方案的协同演进
协议内外MEV治理在目标和约束上存在本质差异:前者聚焦系统稳定性,后者侧重用户体验;前者受制于协议中立性,后者可灵活适配场景。这种差异决定了单一方案难以两全。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深层矛盾:应用层MEV效率提升可能扩大总体规模。以LVR为例,缩短区块时间虽降低单位流动性损失,但可能刺激更多流动性涌入,反而增加总MEV量。
表1数据表明,时隙时间变化对总MEV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。这种复杂性源于流动性供给与交易需求的动态博弈,目前学界对流动性提供者行为模式的认识仍待深化。这警示我们:协议外优化不能替代协议内治理,两者必须协同创新,才能构建MEV治理的完整生态。
免责声明:
- 本文转载自【Julian Ma】,所有版权归原作者【Julian Ma】所有。如有转载异议,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,他们将及时处理。
- 责任免责声明: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- 文章的翻译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,除非另有说明,否则严禁复制、传播或抄袭翻译后的文章。
声明: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,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风险 自担!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aintt.cn/1731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