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财政部正考虑将身份验证机制直接整合到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的智能合约中,这一动向引发行业热议。有批评者指出,此举可能动摇无许可金融体系的根基,影响DeFi开放与隐私保护的核心价值。
根据今年7月生效的《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指导和建立法案》(简称GENIUS Act),财政部近期启动了一项公众咨询程序,旨在评估新型合规工具在加密市场中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有效性。
提案中的一项关键措施,是将身份凭证——例如政府身份证、生物识别信息或数字钱包证书——直接写入智能合约。这意味着,DeFi协议可在交易执行前自动完成用户身份验证。
支持者认为,将KYC(了解你的客户)和AML(反洗钱)程序嵌入区块链底层,可提升合规效率、阻隔非法资金流动,进一步净化DeFi环境。
财政部探讨在DeFi中推行数字身份验证 | 图片来源:Laz
AML服务商SmartSearch的首席产品官Fraser Mitchell向Cointelegraph表示,这类工具能够“揭开匿名交易的面纱,而这正是非法活动频发的关键诱因”。
Mitchell补充说:“实时监控可疑行为可使DeFi平台更有效地识别风险、侦测并阻止洗钱行为,从而阻截犯罪收益的流动。”
DeFi身份验证:是保护数据,还是强化监控?
尽管Mitchell承认隐私权可能受到影响,但他强调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平衡。“系统应仅存储监管所必需的数据,并采用行级加密以防范大规模数据泄露。”
然而不少批评者担忧,该提案或将背离DeFi的初衷。Ubuntu Tribe首席执行官Mamadou Kwidjim Toure将其比喻为“在每个家庭的客厅安装监控摄像头”。
“表面上这是合规的创新方案,但实际上,它把原本中性、开放的无许可基础设施转变为一个依赖政府批准ID的系统。这彻底改变了DeFi的本质,”Toure向Cointelegraph如是说。
他进一步警告,一旦将生物识别或身份证与区块链钱包绑定,“所有交易都可能永久关联至现实个体,用户将失去假名性和自由交易的可能性”。
在Toure看来,风险远不止于合规层面。“金融自由建基于私人经济自主权。在协议层嵌入身份识别将侵蚀这一权利,并可能开启政府审查交易、拉黑钱包甚至自动征税的危险先例。”
身份验证是否会造成金融排斥?
另一重担忧在于潜在的社会排斥效应。全球仍有数十亿人缺乏官方身份证明。若DeFi强制要求政府凭证,移民、难民及无银行账户群体或将无法访问这些金融服务。
“这不仅限制了许多偏好匿名或无法提供身份证的用户,也削弱了DeFi原有的民主性与开放性,”Toure指出。
数据安全同样成为焦点。将生物信息与金融行为相捆绑,一旦发生黑客攻击,可能导致身份与资产的双重泄露,后果更为严重。
批评者同时提出,我们并非只能在“完全匿名”和“全面监控”之间做选择。隐私增强技术如零知识证明(ZKP)和去中心化身份标准(DID),可在不公开全部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完成凭证验证。
例如通过ZKP,用户可证明自己不在制裁名单内或已成年,而无需透露个人身份。DID则支持用户自主持有并选择性披露可验证凭证,不再依赖静态政府身份证。“这既符合监管要求,也维护了用户的隐私与控制权,”Toure补充道。
声明:文章不代表CHAINTT观点及立场,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,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风险 自担!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aintt.cn/34949.html